前言:
最近在和長輩與夥伴聊天時,剛好都不約而同聊到同一件事。除了去公司當上班族以外,其他的賺錢方式。到底怎麼在創業、做生意、斜槓、副業中歸類?
比如:
1.我有一個蝦皮賣場,但不是全職經營那種。這個算哪種?
2.承1,我從只賣家裡二手,到試著批了一點淘寶貨,開始在賣場賣,是做生意還是創業?
3.我在工作有空時,去跑外送、跟去接設計案。這兩者分別又算哪種?
4.當全職的接案工作者,算不算創業?
5.斜槓=副業? 如果只是學了一個新專業,還在萌芽的階段,這樣可以叫副業嗎?
說到這裡,可能很多人想問了。這些字定義有什麼重要的,不都是賺錢嗎?
我發現,這就是核心的關鍵所在。你怎麼定義它,你就會怎麼對待它。
正是這些看起來模糊不清,有時又可以直接抽換,有時又說不上哪裡怪的詞彙。往往背後的心態與定位,可以更能夠釐清,自己真實的感受,以及到底你說的和你在做的,有沒有一致。
甚至,這也是我們能不能長期堅持下去,能不能發展茁壯的關鍵。
《原子習慣》說「改變習慣最有效的方式,是改變身分認同。」 《先問,為什麼?》的黃金圈理論,也強調了強大的信念力量,就是從那個最抽象的「我們相信什麼」 開始。
在討論與自身的經歷過後,所以,我從不同角度發現了,我所看到關鍵的3個差異,想與你分享:
關鍵差異1: 可累積性
我小學時候第一個做的小生意是,去文具店買了一整盒的卡片套組。再單拆卡片,賣給其他同學。
我國中時做的另一個小生意是,運用當時多數人沒有的彩色印表機。去列印出一些大家喜愛的明星、動漫、海報圖檔來販售。
會歸類為做生意的原因是,這些東西,除了錢與銷售經驗以外的東西,可以累積的有限。對我來說,也只是順手做交易。基本上,我就是為了錢。而在錢背後,我提供了服務,但我對周邊的事,並沒有太大的興趣。甚至不想讓它花我太多時間,因為我並沒有想得到其他的東西。
那做蝦皮賣場呢? 我認為,就是回到你想不想累積,除了錢與基本經驗以外的東西? 你願不願意紮根,開始去思考長期發展、除了業績想留下的東西?
就我而言,我認為並不是做很大就叫創業。做很小就是做生意。反之,做生意可以做很大,但是做生意就是要追求表面的利,而不會去碰責任、影響、使命這塊。如果是創業,即使我很小,但我知道,有一個錢以外的東西,是我想長期去經營、去累積的。
那接案呢? 我認為一樣遵循這原則。如果只是為了錢,那還是算做生意。因為創業的話,你會有一個核心的為什麼。即使剛開始不清楚,但你會有種感覺,你想做點什麼。而那點什麼,也許不會這麼理性、這麼唯利是圖。但會以活下去為基礎,去用這個業,來宣揚你想宣揚的信念。
那斜槓跟副業呢?
斜槓我認為更像是一個中性的進行式。更像我正在往這條路或這個身分上的宣告。無論兼差、打零工、副業、業餘愛好。背後可能是為了錢,或為了種種其他原因。但並不會是一個靜止的狀態。而是XXX養成之路。
副業的話,則要與兼差、打零工相比。我認為,副業所蘊含的潛台詞是,有一天,我會希望這份事業能夠擴大影響力,甚至成為我的主業。所以我會花更多心思去呵護、茁壯它。反之,兼差與打零工,我也許花一樣的心力,但我不見得想花心思(像是許多人打工時的省電模式一樣)。我一樣會有我想累積的東西,但它的目標設定、執行力度、給自己的標準,一定是相對較為寬鬆的。
關鍵差異2. 優先順序
先來問大家一個問題:
「如果你的壽命,只剩一個禮拜了,你會想做些什麼?」
上面的問題,是要你在時間有限、資源有限的狀況下,必須馬上做出決策,強迫自己去思考優先順序。
如果把這問題換成事業,可能會變成:
「如果你得到大神的恩典,只要你願意只專注在某一個事業,你就會獲得巨大的成功。你會想做什麼?」
這裡我來大膽推估我幾位朋友,可能的不一樣反應:
A. THD:
在一個可以潛心研究、享受科學的國際研發團隊,並且造出一台改變世界、隱形冠軍爽爽賺的機器
B. Gary:
讓我有足夠退休金能夠照顧我自己、我弟、我爸媽,讓我終於能放下一切重擔、邁向財務自由的事業機會
C.鳥居哥:
我不想工作,只想好好品味生活、平安開心。不如專注投資他人,讓其他人飛黃騰達時,帶我一起飛的順風車。
我自己:
幫助那些想改變卻找不到方法的人。協助它們從網路行銷到自我成長。成為有能力也有意願,下一個樂意幫助他人改變的人。
好,以上四種答案,其實就已經展示出優先順序的些許差異。再更直白的說,對工作、對金錢的價值觀不同,所以優先順序當然也截然不同。
如果你最重視的是能得到的金錢安全感,那可能投注完全心力,做一筆大生意,或細水長流可長可久的生意,是最好的選擇。因為不需要考慮其他對你來說,不是這麼重要的東西。
如果你最重視的是自由,那麼最少單位時間心力內可產出最多金錢,就會是你的考慮點。因為你要的是用錢買更多自由。所以從斜槓投資、副業投資走到全職投資者。可能就是你的最佳選擇。
如果你最重視的是自我實現/使命感,那麼財富對你來說除了錢以外,還有其他許多同等重要的東西,是你想花畢生之力去實踐的。斜槓、副業、做生意、創業,就會像是一個必經的修鍊過程。正因為資源時間有限,你更想活出那心中的無限
關鍵差異3 商業模式
商業模式,是一個事業創造營收與利潤的手段與方法。
也許你不見得認同我的見解。但我認為,如果我們都能夠試著思考,去梳理自己認定的標準。不管你和我的見解一不一樣,都會幫助更釐清現況、更堅定你到底是在做哪件事。
- 如果這商業模式,你一次只能解決1個人或1家公司的問題。都不能算創業。
- 如果這商業模式,你可一次解決多人或是多家公司問題。像是團隊接案、電子商務、等等。那就有資格算創業了。(剩下的看差異1、2)
- 如果這商業模式,即使長期發展,也無法走出用時間換利潤的方式。自己擺攤、老闆兼店員、凡事都要親力親為,那還是比較像做生意。反之,像線上開課、教學型服務(顧問)、仲介平台,就是打破時間障礙,可以做一次工或建立一個自動化可管理的系統,讓自己能夠解放心力,去專心管理發展。那這也具備了創業的資格
結語與體悟:
這篇文章之所以會出現,就是定位不明糾結後產生的後續問題。
對團隊/同仁:
就是如果你們是一個團隊,對於要發展的事業來說,你想的是創業、他想的是做生意、另一個想的是side project。你們看起來在做同一件事,但背後的認知與態度完全不一樣。前期的共識確認,就會變得很重要了。白話一點來說,優先順序不一樣,如果你是領導者,你不是糾結大家為什麼不一起走。而是在大家的步調不同的狀況下,你該怎麼讓團隊前進?
對自己:
我曾經也以為我是在創業。但我後來終於發現,我就像開一台發財車去沿路叫賣一樣,只是努力地做生意。根本還在創業幼幼班。沒辦法轉化提升自己的商業模式。
但不管你是上班族、自由工作者還是自己當老闆。這些名詞定義之所以重要,是因為他人對你的想像,就是品牌。
那你自己對自己的想像呢? 這個時代,你不說話,你不表現,就沒有想像、沒有品牌。沒有品牌,那你就沒有選擇的機會。
而你,又會願意付出多少信念、熱情和行動力,來實現這個想像呢?